English

在建筑领域开辟一片天地

1999-06-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规模不大,成绩不小。这是记者在中国计划出版社采访时最突出的感受。

确实,计划出版社迄今只有12年历史,员工总数也只有35人,但这些年来,已经出版图书共1200种,不少图书获奖,在读者中建立了良好口碑,把“计划版”三个字镌刻在了无数读者的心头。由此,出版社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销售码洋节节攀高,1998年实现码洋3461万元,与1997年相比增长了45.5%。这些骄人的业绩,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计划出版社刮目相看。

在对中国计划出版社社长徐萍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社的这种高速发展,应该归功于全社职工多年来不懈的拼搏奋斗,归功于他们坚持为读者出好书的一贯追求。如果更具体地说,则要强调他们在建筑图书出版上取得的成功。特别是近些年来,他们选择建筑类图书为突破口,不断发展,终于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作为隶属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除了出版宏观经济类图书,还肩负着出版国家(行业)建设标准、规范、定额,以及部分地方标准、定额图书的任务。他们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此类图书的出版,在选题、编辑、发行等诸环节上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出版质量。由于标准、规范类图书对内容准确性的要求较高,他们实施了四校制,同时自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编辑过程中小的修改要慎重,比较大的内容方面的修改则要通过作者改动并报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计划版标准、规范、定额图书的权威性。在完成标准、规范、定额图书出版任务的基础上,计划社又大胆实施了向建筑实用图书的跨越。1996年,他们建立了与香港贝思出版公司的合作关系,引进出版了一大批内容丰富、装帧考究、印制精美的建筑画册。由此,计划社标准类图书、工程实用类图书、建筑画册三个版块齐头并进,使计划版建筑图书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建筑图书在品种数上已占到该社出书量的58%,而销售码洋则占到了总码洋的80%,推动销售额一路飙升,1993年突破1000万元,1997年突破2000万,1998年则超过了3000万。

回忆计划出版社的发展历史,徐萍社长不无感慨地说:“计划出版社的高速发展,要感谢社会发展为我们提供的巨大机遇。”的确,建筑行业作为占国民生产总值6%的支柱性产业,拥有4000多万从业人员,其巨大的图书需求量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不过,机遇归机遇,抓住机遇却要靠自己的努力。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徐萍社长已经有很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她的带动下,计划社员工工作勤勤恳恳,扎扎实实,逐步形成了严肃、认真的社风。该社图书编校质量、印刷质量都颇受称道。不少老学者有过在计划出书的经历后,有新作后仍然愿意再在计划出书,他们说:“把书稿交给计划社,放心!”高标准的要求锻炼出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队伍,已经能够胜任艰巨的任务。去年夏天,长江流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后,根据上级指导精神,计划出版社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了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审印发工作,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好评。最近,为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京召开,他们又在加班加点赶制上会图书。《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精品集》有望经过他们20余天的苦战,于本月20日在美术馆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上与读者见面。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使读者更容易买到计划版图书,出版社近年来强化了发行工作,使本社图书的地域覆盖率大幅上升。目前,该社已经拥有规模较大的发行网站近百个,有业务联系的发行站点约600家。不过,计划社对自己的工作仍然有不满意之处。徐社长告诉记者,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一年前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在县一级行政区域,仍然存在买不到必需的标准、定额图书的现象。因此,计划出版社准备今后努力把发行网络延伸到相对偏远的地区,解除这些地区读者买书难的状况。“要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方便地买到我社的书。”徐萍社长说。

目前,他们正着手到社会上招聘建筑专业编辑人才,以加强编辑力量。同时,多年来不断推进的分配制度、人事制度改革也使出版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增强。图书选题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在工程质量成为建筑界和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之际,他们适时推出了《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预防》、《建筑材料工程质量监督与验收从书》等图书;面向我国庞大的建筑队伍和集、个体装饰队伍,精心策划了《建筑工人学习丛书》等水平适宜、针对性强、易学易用的培训教材;此外,高质量的学术图书也逐渐成为该社的选题范围,1996年该社出版的《建筑节能技术》获得了第8届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目前他们又在着手出版《绿色建筑概论》、《新型建材》等传播绿色观念的高质量学术著作。这些选题大大拓展了该社在建筑领域的出书范围,使得他们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这几年,计划出版社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言谈之中,徐萍社长显得颇为欣慰。面对未来,她也充满信心,这信心不但因为建筑业高速发展的事实,更因为他们已经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了一支强有力的编辑、发行队伍。徐社长说,为广大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人员服务,推动我国建筑技术和建筑水平的提高,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